時光荏苒,“金種子” 培訓班已過半程。回首這 17 天的學習,學員們從陌生到熟悉,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進,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,在實踐的熔爐中淬煉,收獲了成長,更凝聚了情誼。
在課程學習中夯實基礎
從《中央八項規定解碼》到《TRIZ 創新方法論》,20 多門課程涵蓋了合規管理、新媒體應用、領導力、創新方法等多個領域。學員們始終保持 “空杯心態”,認真聽講、積極互動。有的學員 “合規管理筆記” 被全班傳閱,有的學員 “溝通技巧總結” 成為大家學習的資料,有的學員 “AI 工具使用指南” 幫大家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。大家深知,只有把知識學深悟透,才能在班組管理中得心應手。
在團隊協作中凝聚力量
無論是 “主題推文” 的策劃,還是 “QC 課題” 的攻堅,學員們始終踐行 “分工不分家” 的理念。記得在制作 “金種子故事集” 時,有學員熬夜排版,有學員冒雨取回打印好的文稿,大家齊心協力,最終讓故事集成為全班的范本。在積分考核中,大家雖有競爭,但更重協作 —— 別的組不會用 AI 工具,有人主動去幫忙;鄰組的 QC 報告缺數據,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統計方法。這種 “互助精神” 讓大家收獲了友誼,也贏得了尊重。
在實踐探索中啟迪智慧
走出教室,走進隆基、吉利的生產車間,學員們看到了 “智能制造”“精益管理” 的魅力,也找到了班組管理的新靈感。提煉的 “可視化看板”“技能互補小組” 等做法,都是從企業實踐中轉化而來。在情景模擬中,大家學會了 “無領導小組討論” 的協作技巧;在微課開發中,掌握了 “把經驗變成教材” 的方法。這些實踐讓大家明白:最好的學習,是在做中學、在學中做。
在自我反思中明確方向
期中測試后的復盤、“個人使用說明書” 的撰寫、職業生涯規劃的梳理,讓學員們不斷看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。有學員意識到 “溝通技巧有待提升”,便主動報名參加班組的演講培訓;有學員發現 “創新思維不足”,開始每天閱讀一篇創新案例。這種 “自我迭代” 的意識,正是 “金種子” 應有的品質。
17 天的培訓,像一場及時雨,滋潤了大家干涸的思維;像一面鏡子,照見了班組管理的短板;更像一座橋,連接了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。學員們深知,接下來的路,既要把 “金種子” 的精神帶回班組,更要帶動身邊的同事共同成長 —— 因為,一個人的優秀不算優秀,一群人的優秀才是真正的 “金種子” 效應。 (作者:吳昊銳)
評論